手持式3D打印机实现活体骨骼修复 兔类实验成功

发布日期:2025-09-08     浏览:85    

一支由韩国和美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开发出一种手持式3D打印装置,外形类似胶枪,但挤出的不是胶水,而是一种可直接“涂”在骨折处的类骨材料。该装置已在兔子实验中成功修复了大段骨缺损。尽管仍处于早期阶段,它有望让外科医生未来在人类手术中更快、更个性化地完成骨修复。

相关论文于2025年9月5日发表在《Device》上,由高丽大学牵头,与成均馆大学、MIT、首尔大学、KAIST、仁川大学以及哈佛附属的麻省总医院、布列根和妇女医院等多机构合作完成。

研究团队的目标是打造一款便携式设备,让外科医生能在术中按需“打印”骨移植物,而无需依赖预先制作好的植入物。

手持式骨植入物3D打印机

工作原理

设备外形类似胶枪,但经过改装,可挤出由聚己内酯(PCL)和羟基磷灰石(HA)组成的特殊可降解合成材料。两种材料均具生物相容性,在医学研究中广泛应用:PCL是一种可在低温熔化的软塑料,可直接用于活体组织;HA则是天然骨中矿物质的合成版本,已知可促进愈合。通过调整HA与PCL的比例,研究人员可精细调控植入物的强度、柔韧性及降解速度,以满足不同患者和骨部位的需求。

研究显示,该复合丝材可装入手持式3D打印设备,在术中加热后直接沉积到骨缺损处。医生暴露骨折部位后,可手动引导打印机,实时调整打印角度、深度与方向。实验表明,即使面对复杂骨折,该过程也能快速完成,无需术前扫描或预制模型。

作者在论文中写道:“我们的结果表明,打印出的支架不仅生物相容,还能主动促进成骨和血管化。”

骨愈合与抗菌保护

为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团队在丝材中加入了两种抗生素。药物可在损伤部位缓慢释放,直接在植入区域抑制细菌生长。

研究人员在股骨严重骨折的兔子身上测试了该设备。12周后,接受打印植入物的骨骼愈合效果更佳、强度更高,且未出现感染或组织损伤。

PCL/HA支架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及治疗效果的体外与体内评估

目前,无论是金属、陶瓷还是3D打印的骨植入物,通常都在术前制作。对于简单病例,这种方式效果良好;但面对复杂或不规则骨折,骨断端形状各异,预制植入物很难精准匹配。此时,新方法的“术中即时成型”优势凸显:医生可在手术室直接打印与缺损完美贴合的植入物。而且,该可降解材料会随患者愈合逐渐溶解,并被天然骨替代。

研究团队表示:“我们相信,这种方法有望从根本上改变骨缺损治疗的范式,让外科医生无需繁复的术前规划,即可在手术室现场制造个性化、可降解且抗菌的植入物。”

目前该技术仍处于实验阶段,仅在兔子身上完成测试。下一步将扩大至更大动物模型,并为未来的人体临床试验奠定基础。

研究人员指出,在进入临床前,还需满足多项关键要求,包括设备制造标准化、确保可彻底灭菌,以及获得卫生监管部门的批准。

他们总结道:“成功转化仍需克服这些挑战,但我们的发现为这项技术的临床采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若通过监管审批,该手持装置未来有望成为骨科医生、创伤团队乃至战地医院的实用工具,无需昂贵设备或术前规划,即可实现快速、个性化的骨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