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1 浏览:129
一款成本仅数百美元、完全由3D打印技术制造的仿生手臂今日在京津冀三院联合发布会上首次公开演示。该设备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北京积水潭医院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共同完成,核心亮点在于直接读取用户残肢的肌电信号即可驱动多自由度假手完成抓握、旋转等动作,无需额外植入或复杂校准。
现场演示中,一位右前臂截肢志愿者在佩戴设备后,仅通过收缩前臂残留肌肉便完成拿水杯、系鞋带等日常动作,响应延迟低于120毫秒。主研人、中科院自动化所副研究员李峤介绍,团队在肌电算法端引入轻量级神经网络,可在30秒内完成个性化模型训练;硬件端则采用PLA-CF复合3D打印材料,整机重量不足500克,成本控制在人民币800元以内,为传统进口肌电假肢的十分之一。
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主任王树锋表示,该仿生手臂已在北京、天津两地完成12例志愿者预试验,未出现皮肤压迫溃疡或信号漂移等不良反应,预计最快2025年第四季度启动30例小规模临床验证,重点验证长期佩戴稳定性与儿童青少年适配性。
根据现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该产品将按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团队已启动注册检验。李峤透露,下一步计划开放软硬件接口,允许社区与高校在合规前提下进行二次开发,以促进国内低成本假肢生态的良性发展。
业内观点认为,若后续临床数据保持稳健,该方案有望打破进口肌电假肢价格壁垒,为发展中国家及国内基层康复机构提供可负担的解决方案,并推动“肌电交互+3D打印”技术在工业外骨骼、VR交互等更多场景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