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能否“消灭”程序员岗位?

发布日期:2025-09-01     浏览:75    

近日,由哥本哈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领衔的一项研究,在 arXiv 预印本平台上发布了题为《The Impact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on Programming Labor Markets》的论文。研究团队通过对 2021–2023 年间 15 万名 GitHub 活跃开发者、5 万名自由职业程序员及 500 家科技企业的公开数据进行分析后指出,AI 编程助手(如 GitHub Copilot、ChatGPT 等)对“编码类岗位”的冲击并非“一刀切”,而是呈现“分层效应”。

研究发现

入门级任务最先被“吃掉”。大量重复性脚本、单元测试、前端页面模板等“低复杂度”需求的接单量下降 12%–18%,单价平均下滑 8%。

高阶岗位暂时安全。涉及系统架构、性能优化、安全审计的“高复杂度”需求不降反升,报价上涨 5% 左右。

企业招聘端仍在扩张。尽管 AI 工具普及度超过 60%,但受访企业 2023 年新增程序员岗位仍同比增长 7%,主要集中在 AI 基础设施、数据工程及算法安全方向。

开发者“技能栈”正在洗牌。使用 AI 辅助的程序员将 25% 的“机械敲代码”时间转投到需求分析、代码审查与运维自动化,人均交付效率提升 28%。

业界声音

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周明(化名)表示:“AI 不是替代,而是把‘写代码’变成‘审代码+调模型’。未来五年,复合型人才——既懂业务又懂算法——才是硬通货。”

开源中国创始人马越(化名)则认为:“对中小团队而言,AI 降低了试错成本,反而可能催生更多应用创新,从而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监管与合规

针对 AI 生成代码可能带来的版权、安全及合规风险,中国信通院已于今年 8 月启动《智能编程工具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行业标准制定,预计年内发布征求意见稿。草案提出“生成代码须可追溯来源”“禁止直接复制 GPL 代码片段”等硬性条款,确保 AI 辅助开发在法律框架内运行。

结语

短期来看,AI 更像“效率倍增器”而非“岗位收割机”。但研究人员提醒:

• 初级开发者需尽快向“业务+算法”复合路线转型;

• 高校与培训机构应将 AI 辅助开发纳入必修课程;

• 企业应建立“人机协同”流程,避免 AI 输出未经审计直接上线。

正如论文作者所言:“程序员不会消失,但‘只会写 if else’的人可能真的会消失。”